10月26日消息,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綱要共分為8篇29章節,涵蓋慢病管理問題、食品藥品安全保障問題、醫保問題、中醫藥發展問題、醫療信息化問題、醫學教育等多方面內容,億邦動力網整理出6個互聯網+大健康產業需要關注的內容:
一、鼓勵建立健康大數據平臺
第六章 第三節 加強體醫融合和非醫療健康干預
發布體育健身活動指南,建立完善針對不同人群、不同環境、不同身體狀況的運動處方庫,推動形成體醫結合的疾病管理與健康服務模式,發揮全民科學健身在健康促進、慢性病預防和康復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加強全民健身科技創新平臺和科學健身指導服務站點建設。開展國民體質測試,完善體質健康監測體系,開發應用國民體質健康監測大數據,開展運動風險評估。
二、要求加強慢病管理防控
第七章 第一節 防治重大疾病
實施慢性病綜合防控戰略,加強國家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建設。強化慢性病篩查和早期發現,針對高發地區重點癌癥開展早診早治工作,推動癌癥、腦卒中、冠心病等慢性病的機會性篩查。基本實現高血壓、糖尿病患者管理干預全覆蓋,逐步將符合條件的癌癥、腦卒中等重大慢性病早診早治適宜技術納入診療常規。加強學生近視、肥胖等常見病防治。到2030年,實現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總體癌癥5年生存率提高15%。加強口腔衛生,12歲兒童患齲率控制在25%以內。
三、充分發揮中醫藥優勢
第九章 第一節提高中醫藥服務能力
實施中醫臨床優勢培育工程,強化中醫藥防治優勢病種研究,加強中西醫結合,提高重大疑難病、危急重癥臨床療效。大力發展中醫非藥物療法,使其在常見病、多發病和慢性病防治中發揮獨特作用。發展中醫特色康復服務。健全覆蓋城鄉的中醫醫療保健服務體系。在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中醫館、國醫堂等中醫綜合服務區,推廣適宜技術,所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都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促進民族醫藥發展。到2030年,中醫藥在治未病中的主導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療中的協同作用、在疾病康復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第二節發展中醫養生保健治未病服務
實施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將中醫藥優勢與健康管理結合,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險為一體的中醫健康保障模式。鼓勵社會力量舉辦規范的中醫養生保健機構,加快養生保健服務發展。拓展中醫醫院服務領域,為群眾提供中醫健康咨詢評估、干預調理、隨訪管理等治未病服務。鼓勵中醫醫療機構、中醫醫師為中醫養生保健機構提供保健咨詢和調理等技術支持。開展中醫中藥中國行活動,大力傳播中醫藥知識和易于掌握的養生保健技術方法,加強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運用,實現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第三節推進中醫藥繼承創新
實施中醫藥傳承創新工程,重視中醫藥經典醫籍研讀及挖掘,全面系統繼承歷代各家學術理論、流派及學說,不斷弘揚當代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思想和臨床診療經驗,挖掘民間診療技術和方藥,推進中醫藥文化傳承與發展。建立中醫藥傳統知識保護制度,制定傳統知識保護名錄。融合現代科技成果,挖掘中藥方劑,加強重大疑難疾病、慢性病等中醫藥防治技術和新藥研發,不斷推動中醫藥理論與實踐發展。發展中醫藥健康服務,加快打造全產業鏈服務的跨國公司和國際知名的中國品牌,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保護重要中藥資源和生物多樣性,開展中藥資源普查及動態監測。建立大宗、道地和瀕危藥材種苗繁育基地,提供中藥材市場動態監測信息,促進中藥材種植業綠色發展。
四、完善健康保障體系
第十一章 第一節完善全民醫保體系
健全以基本醫療保障為主體、其他多種形式補充保險和商業健康保險為補充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制度和經辦管理。健全基本醫療保險穩定可持續籌資和待遇水平調整機制,實現基金中長期精算平衡。完善醫保繳費參保政策,均衡單位和個人繳費負擔,合理確定政府與個人分擔比例。改進職工醫保個人賬戶,開展門診統籌。進一步健全重特大疾病醫療保障機制,加強基本醫保、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商業健康保險與醫療救助等的有效銜接。到2030年,全民醫保體系成熟定型。
第二節健全醫保管理服務體系
嚴格落實醫療保險基金預算管理。全面推進醫保支付方式改革,積極推進按病種付費、按人頭付費,積極探索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付費(DRGs)、按服務績效付費,形成總額預算管理下的復合式付費方式,健全醫保經辦機構與醫療機構的談判協商與風險分擔機制。加快推進基本醫保異地就醫結算,實現跨省異地安置退休人員住院醫療費用直接結算和符合轉診規定的異地就醫住院費用直接結算。全面實現醫保智能監控,將醫保對醫療機構的監管延伸到醫務人員。逐步引入社會力量參與醫保經辦。加強醫療保險基礎標準建設和應用。到2030年,全民醫保管理服務體系完善高效。
第三節積極發展商業健康保險
落實稅收等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個人參加商業健康保險及多種形式的補充保險。豐富健康保險產品,鼓勵開發與健康管理服務相關的健康保險產品。促進商業保險公司與醫療、體檢、護理等機構合作,發展健康管理組織等新型組織形式。到2030年,現代商業健康保險服務業進一步發展,商業健康保險賠付支出占衛生總費用比重顯著提高。
五、完善藥品供應保障體系
第十二章 第一節深化藥品、醫療器械流通體制改革
推進藥品、醫療器械流通企業向供應鏈上下游延伸開展服務,形成現代流通新體系。規范醫藥電子商務,豐富藥品流通渠道和發展模式。推廣應用現代物流管理與技術,健全中藥材現代流通網絡與追溯體系。落實醫療機構藥品、耗材采購主體地位,鼓勵聯合采購。完善國家藥品價格談判機制。建立藥品出廠價格信息可追溯機制。強化短缺藥品供應保障和預警,完善藥品儲備制度和應急供應機制。建設遍及城鄉的現代醫藥流通網絡,提高基層和邊遠地區藥品供應保障能力。
第二節完善國家藥物政策
鞏固完善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推進特殊人群基本藥物保障。完善現有免費治療藥品政策,增加艾滋病防治等特殊藥物免費供給。保障兒童用藥。完善罕見病用藥保障政策。建立以基本藥物為重點的臨床綜合評價體系。按照政府調控和市場調節相結合的原則,完善藥品價格形成機制。強化價格、醫保、采購等政策的銜接,堅持分類管理,加強對市場競爭不充分藥品和高值醫用耗材的價格監管,建立藥品價格信息監測和信息公開制度,制定完善醫保藥品支付標準政策。
六、發展健康產業
第十七章 優化多元辦醫格局
進一步優化政策環境,優先支持社會力量舉辦非營利性醫療機構,推進和實現非營利性民營醫院與公立醫院同等待遇。鼓勵醫師利用業余時間、退休醫師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執業或開設工作室。個體診所設置不受規劃布局限制。破除社會力量進入醫療領域的不合理限制和隱性壁壘。逐步擴大外資興辦醫療機構的范圍。加大政府購買服務的力度,支持保險業投資、設立醫療機構,推動非公立醫療機構向高水平、規模化方向發展,鼓勵發展專業性醫院管理集團。加強政府監管、行業自律與社會監督,促進非公立醫療機構規范發展。
第十八章發展健康服務新業態
積極促進健康與養老、旅游、互聯網、健身休閑、食品融合,催生健康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基于互聯網的健康服務,鼓勵發展健康體檢、咨詢等健康服務,促進個性化健康管理服務發展,培育一批有特色的健康管理服務產業,探索推進可穿戴設備、智能健康電子產品和健康醫療移動應用服務等發展。規范發展母嬰照料服務。培育健康文化產業和體育醫療康復產業。制定健康醫療旅游行業標準、規范,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健康醫療旅游目的地。大力發展中醫藥健康旅游。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良性循環的健康服務產業集群,扶持一大批中小微企業配套發展。
引導發展專業的醫學檢驗中心、醫療影像中心、病理診斷中心和血液透析中心等。支持發展第三方醫療服務評價、健康管理服務評價,以及健康市場調查和咨詢服務。鼓勵社會力量提供食品藥品檢測服務。完善科技中介體系,大力發展專業化、市場化醫藥科技成果轉化服務。
第十九章積極發展健身休閑運動產業
進一步優化市場環境,培育多元主體,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健身休閑設施建設運營。推動體育項目協會改革和體育場館資源所有權、經營權分離改革,加快開放體育資源,創新健身休閑運動項目推廣普及方式,進一步健全政府購買體育公共服務的體制機制,打造健身休閑綜合服務體。鼓勵發展多種形式的體育健身俱樂部,豐富業余體育賽事,積極培育冰雪、山地、水上、汽摩、航空、極限、馬術等具有消費引領特征的時尚休閑運動項目,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健身休閑示范區、健身休閑產業帶。